Monday, September 01, 2008

Sharing by Dr. Ewe Hong Tat and Yap Sui Lin

Recently, Dr. Ewe Hong Tat (MIT Educational Counselor and former VP of MMU) and Yap Sui Lin (PhD Candidate at Harvard University and Alumni of MIT and Wellesley College) were in a sharing session at Kuan Cheng Girl School.

Having known both of them for several years, I would definitely like to say that I really admire their sharing with others on what they know. Both of them are very humble and very willing to share with others.

Enjoy reading!

Attached is the full quotation of the sharing (in Mandarin though) quoted from Sin Chew

-----
去年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有一場蘭迪波許教授的“最後的演講──真正實現你童年的夢想”,今年吉隆坡坤成中學也有一場由尤芳達博士與葉瑞玲主講的 “尋找自己的天空”學習心路歷程分享會。

兩場講座在夢想的牽引之下,有異曲同工之妙。多媒體大學副校長尤芳達博士和SPM成績傲視全國的葉瑞玲,講述如何朝向夢想,以及領悟到各種學習的心得。過程就是像夢一般的充滿疑惑,面臨興趣與現實的平衡及各種抉擇,他們是如何面對呢?

且讓我們跟隨他們回首成功來時路。

尤芳達:

現為我國多媒體大學副校長(學術)及資訊工藝學院副教授。他也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教育咨詢委員。2005年曾獲得馬來西亞十大傑出青年獎(學術及領導)。

學歷:多媒體大學工程博士、MIT電機工程與電腦科學碩士、馬大工程學士

尤芳達尋夢之路
人生是場馬拉松

全班只有我不知道“kamus”

我的母校是檳城檳華女子小學及鍾靈中學。小學時成績一般,直到中學才發憤圖強。記得初一時,老師吩咐隔天須帶“kamus”,全班同學都知道“kamus”是甚麼,唯獨我一人不知道。結果,被老師罰站在課室外一整節。自此之後,我每天強迫自己背生字,一天背10個字,一個月300個字,一年就有3600字,短短一兩年便追上了進度。

這件事讓我深信,千萬不可氣餒。人生很長遠,有時只要重頭再來,還是有機會成功。

我的成績不大好,有回以為爸爸會拿藤鞭侍候,沒想到爸爸卻說:“你已是中學生,應該會想。”高興不必被打之餘,突然覺得自己責任大了。

我今天已是3個孩子的父親,我認為中小學階段,應該讓孩子根據興趣去發展屬於他們的一片天空。就像當時父親沒阻止我學二胡、晚上去看星星、研究星座、修理望遠鏡一樣。

還有一件事,SPM那年,我的馬來文試卷翻了跟斗。爾後重考仍是沒獲優等,翌年再去考,才終於考到。這件事再次向我證明,凡事多經嘗試必能成功。

19歲那年,我帶爸爸去洛杉磯

中六那年,同學鼓勵我參加全國IQ公開賽。我交了參賽表格,一路進入決賽,結果獲得全國大獎,獎品是2人9天洛杉磯游。趁這個機會我帶爸爸,去了一趟洛杉磯。這是我第一次到美國。覺得美國確實很不錯,心想將來我要到美國來讀大學。

中六後,我進入了馬大工程系。中學時期我個性較文靜,來到大學,發覺原來大學有那麼大的發展空間。第一次遇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要學會跟不同的朋友交往。我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如歌曲創作,包括參與山腳下男孩的演出。你們知道《月亮圓》嗎?《月亮圓》第一次公演,拉二胡的那個人就是我。

12人合租,15“人”同睡

我們每年都要換住宿。記得第一年租了一間大房間,12個同學睡在一起,像排骨一樣。其實不只是我們12個人,而是有15個人每天晚上睡在那間房間。為甚麼呢?因為,12個是活人,另外是3副骷髏,因為醫學院學生買了整套人骨放在房間,我們每天跟骷髏一起睡覺。因此,我們常在骷髏前讀書,有時讀讀便摸摸身邊的“骨頭”,再繼續埋頭苦讀。大學裡有各種奇特經驗,這便是一例。

馬大畢業後,很幸運的,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及一些英美頂尖大學錄取。不過,必須強調,我也被一些大學拒絕。這就是重點所在,大學有各自的錄取學生標準。哈佛或MIT每年只有百分之六十的申請被錄取,其他百分之四十被拒絕。總之,你要相信,你會遇見你的伯樂。

幾經思量,我選了麻省理工。記得MIT開學時,校長對我們說 :‘Welcome to hell.’(歡迎蒞臨地獄。)因為這裡過的是“朝九晨三”的生活,有時一直忙碌到凌晨3點才得以休息。有回我要上床睡覺時,才發現窗外的天已漸亮了。

我學習衛星遙感技術,指導教授是孔金甌教授,他讓我研究海冰,我就讀“海上的冰塊”,也就是南極和北極。大馬是熱帶國家,連下雪都沒看過,這要如何下手?後來發現,所謂學習海冰,其實真正要學的是如何做研究。只要掌握了研究的方法,研究甚麼都不成問題。也因為這項研究,我有機會,去了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去的南極。

興趣和熱忱是關鍵

現在我們正邁向知識的世界,從數據、資訊到知識型社會,進一步朝向智慧型社會。我們的未來應該是怎樣?每一次的工業革命,員工的知識水平都一直在提昇。同樣的,當同學們畢業時,會有很多以知識為主的行業,即使是開小店,也要對電腦有常識。

另一點,是有關職場的世界。從畢業到退休,正規教育的小學到大學非常重要,不過之後也就變得越來越不重要,而職場的表現、人際網絡、柔性技能如時間管理、領導能力卻越來越重要。還有一樣東西是一直都很重要的,那就是熱忱的態度。

美國加州大學做了一項有關美國過去30年各個行業的起落之調查,這些行業包括教育、生物、醫科、商業及工程。因此,不應該選擇最流行的行業,而是選擇自己有興趣和熱忱的行業。只要有興趣,即使行情不好,也能創造自己的一片天空。因為憑自己的喜愛和信心,就能夠在這一行取得成功。

世界正在尋找的學生,除了學術表現,還注重課外活動、個人素質、熱忱等。只要有熱忱,就算有障礙,也可以突破。

家長應該讓孩子自己尋找、培養熱忱及挑戰困難,家長再加以引導和關愛。美國父母讓孩子自由發展,但若沒有好好規勸,也可能會到達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葉瑞玲:

2003年畢業於吉隆坡坤成中學。曾在2002年SPM考試中考獲16A佳績,成為首個刷新全國SPM最多A記錄的學生,轟動全國。她畢業於美國波斯頓威斯理學院獲經濟學士學位,並剛在7月1日到哈佛商學院攻讀商務戰略博士學位。

葉瑞玲尋夢之路
從坤成到哈佛的關鍵密碼

身為獨中生,我是如何從坤成走到哈佛呢?我的學習旅程可以簡略成四點:第一、了解自己;第二、主動改變命運;第三、做適合自己的選擇;第四要開心、恆心,更要對得起良心。

第一、瞭解自己。

瞭解自己指的是你最愛的是甚麼?你最擅長的是甚麼?現在的時機是甚麼?

記得小學老師給我們寫作文──我的志願。我很喜歡小孩子,也喜歡幫助別人。我想,當小兒科醫生就可以兩全其美。可是在初一那年,大馬面臨金融風暴,我要好的同學因為父母付不起獨中的學費而轉校,這件事對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為這引起我對經濟的興趣。我想,如果能夠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那麼我就可以幫助各階層的人士,不只是生病的小孩。

我對理科有興趣,又對商科有興趣。到底我的專長在哪裡呢?擅長甚麼呢?因此,在SPM我報考了理科和商科。

第二、主動改變命運。

我們要不恥下問,我是位“問題”學生,心中有甚麼疑問,就要立即解決。我喜歡聽故事,時常主動瞭解別人的升學、工作和人生經驗。

在這4年的大學生涯裡,我也常想,到底我畢業後要工作,還是繼續深造?我在這4年做過不同的實習工作,如在銀行和到過不同的國家實習。一面做,一面不斷思考,我的擅長和最愛是甚麼?甚麼才是回饋社會最好的方法?

本來我對金融很有興趣,可是去年暑假,我到華爾街實習,就發現金融界在很多時候都是為了賺錢,而且是為富有的人賺錢。雖然我對金融有興趣,但我發現油價上漲、股市上升或下跌不是自己喜歡的。我有興趣的是企業,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上脫穎而出。

教授和朋友常說我的研究很好,看得出很細心和求知欲很高,說我應該去做研究。我又想,研究可以賺得了錢嗎?其實,在紐約接觸了很多企業,發覺他們在作重大的決定時,是憑經驗或第六感,我想可以給世界上各地企業家分享成功或失敗的經驗 ,企業成功,國家的發展也會好。

第三、做適合自己的選擇。

在國外念書,最大的挑戰,是很容易引起對一件事物的興趣,可是在慾望無限的時候,時間、資源和精神卻是有限的。那麼就要做出選擇。

在這裡,要做獨特的人。在工作上,可以和氣與人相處。同時,也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我們可以聽父母的話,思考他們給予的勸告。要依自己或父母的選擇,最後的決定都要自己負責。

12歲那年,媽媽帶我去過美國波斯頓。我看到哈佛校園,學生在草地上讀書,我就跟媽媽說,我以後也要來這裡。

之後,我常向留學美國的朋友索取在報讀美國大學的經驗,看看是否適合我。要到美國去,除了要考托福,還要有檢定考試SAT。STPM可以自由選擇科目及多讀一年的母語,因此我留下來讀高三。

第四、要開心及對得起良心。

我們做事不要強求自己,要有快樂的人生。在美國,我參加爵士小提琴演出,以前在大馬,我是拉古典音樂的小提琴,在美國可以嘗試不同的東西。

我的運動項目很差,但卻很崇拜運動員。我向老師表示要參加賽跑,老師讓我慢慢訓練,後來真的可以參加比賽!所以做任何事情,只要下定決心,設下小目標,就可以跟自己比賽。

學習路上Q&A

尤:尤芳達,葉:葉瑞玲,顏:顏莉政(葉瑞玲母親)

1.你們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呢?

葉:要能夠管理好時間,就是把要做的事做好。我的方法是畫一個分成四格的圖表,一行是重要(important)及不重要,另一行是要緊(urgent)和不要緊。把所有的事情都記錄在格子之後,先做“重要+要緊”和“不重要+要緊”的事,才來處理“重要+不要緊”和“不重要+不要緊”的事。做圖表可以讓我們記得要處理的事。

尤:一天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人說時間不夠,但卻有很多時間看電視。如何調整自己,就要把重要的事情先做,剩下的時間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

甚麼是重要的事?如健康是重要的,那麼為了健康而運動也是重要的,但卻是不緊要的。所以可能先看完電視,改天才做。重要的事情不做,但到年老才發現重要已變成緊要了。重要的事不要推遲,考試也一樣,以為還有一星期才考試,就先看電視,結果到最後,事情已經從重要變緊要了。

葉:我讀書沒甚麼秘訣,就是專心聽講、把功課做好、常常复習、把讀書當成快樂的事情。只要做到這四步曲,那麼做練習時就會得心應手。

我以前還瘋狂追看連續劇。我把要做的事情列出來,分配好時間,在复習上,各個科目互相穿插。如复習數學之後,又复習語文,因為可以動用不同腦袋部份,不會那麼辛苦。其他部分我請媽媽來說。

顏:我是英校生,不會教上華校的瑞玲做功課。我跟她說:“自己要學會為自己負責。你是獨生女,我給你無條件的愛,但我不可以寵壞你。”我們時常有商有量,我希望跟孩子多些討論,聽孩子心中的話。

瑞玲在SPM預考時,正巧是韓劇《冬季戀歌》當紅的時候,SPM考試時又流行《流星花園》。每個晚上她都坐在電視機前。她說很好看,每個同學都在談。“好,我們要商量一下,你一直看,可以專心讀書嗎?”結果我去把片子租回來,兩母女坐下來一起看完它。

在觀賞電視劇的同時,我在旁邊給評述,糾正一些態度。把孩子當成朋友,可以省下很多功夫,那麼孩子不用想辦法瞞騙父母。孩子坦白,一心向學,就會有很多時間做很多事情。

2.頂尖大學到底有甚麼特別之處,以致令人嚮往?

尤:選大學時,每人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有的被大學錄取但卻沒獲獎學金,所以是有很多受考量的因素。美國學生未必會報讀著名的大學,可能為了省錢,第一個大學學位就是選擇家附近的大學,碩士學位才去比較好的大學。

美國的大專院校優差參半。要去美國求取知識,當然會選那些比較好的大學。

葉:傑出的大學之所以傑出,是因為一開始吸引了全世界優秀的師資和學生,大學的研究對社會有貢獻,贊助人看到大學的表現好,也會願意資助。

我選擇哈佛商學院,是因為這間大學很優秀。求取知識要選最好的大學。

3.如何瞭解自己的專長?是用考試分數來作定義嗎?

葉:不用等到大學才去打聽各領域的資料,中學就可以開始了,如趁假期去打工,多瞭解所須技能和經驗,從中知道自己喜歡的是甚麼。

尤:孩子有熱忱,就會在某一方面做得很好。

4.父母認為某些行業不吃香。興趣和現實,如何取得平衡?

葉:我要到美國讀醫科時,媽媽跟我討論,說到美國讀醫科,要讀4年的大學,然後才讀醫學院。我們是單親家庭,如果沒有獎學金,是沒可能負擔得起的。媽媽要我自己去找獎學金。

對於想追求的事,有熱忱加上強項,都可以嘗試。碰到父母反對,可以先去聽聽父母、老師的看法,再去向同一領域的專業人士多瞭解。問他們喜歡這一行的原因、挑戰、技能等,瞭解之後,再跟父母解釋,至少讓父母知道自己的熱忱。

尤:我想以另一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問葉瑞玲,在SPM 16科裡面,有哪個科目是比較不喜歡的?

葉:有。是道德教育。不是我不喜歡道德,而是我覺得考學生品德的方式不適合。

尤:我本身也有不喜歡的科目,如歷史。不知道讀了有何用。不過,現在我卻喜歡歷史。有些學生在某些科目表現好,也有些科目是他不大喜歡的,但現實上是要去報考的。不可能一個人喜歡彈鋼琴,就一整天彈鋼琴,還要考量現實上的需要。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可以從其他角度出發。目前,還是要學會應付不喜歡的東西,因為在職場上也未必可以隨心所欲。要克服這些問題,應從小部份做起,可能以後能夠做的事,是現在認為最難的事。

5.如果出國深造卻面對經濟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尤:我覺得一切事在人為。要去外國讀書,必須具備穩固的經濟能力。不過也有很多家境不好的大馬學生,也能到國外讀書。只要有愿望,是可以找到方法,如有些美國大學提供外國學生獎學金,也有的學生向大學申請免學費。只要符合資格,是有辦法申請得到的。

葉:當申請大學時,學長給我的意見是:申請3種學校,一種是有能力及有信心進到的、第二種是符合資格,第三種就是夢寐以求的學校,說不定運氣好可能被錄取。

就算目前沒有能力到外國,未必一定要在國外念學士,可以以後才去修碩士。我提供兩個有關海外升學的網站──www.recom.org和tinkongsong.com。

星洲日報‧報導:關麗玲‧2008.07.29


-----
Click here to read more of Chen Chow's posts

Would encourage any of my blog readers to share with me any event that you come across. As long as the event/activity/initiative is education/charity/youth oriented and is not-for-profit, I would be more than happy to post it to share!

1 comment:

lavaniyan nathan jothy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