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06, 2008

Article on Chinese Community in Malaysia

This is an article from MCA website.

It is in Mandarin, and it talks on the Chinese community issues in Malaysia.

Sorry that I do not have time to do translation for this, for the benefit of all readers. For those who can't read it, guess best way is to do a google translation.

The article's link is at here

----
4/01/2008

专访大马新闻资讯学院研究员章龙炎

华裔已经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超过半个世纪,能不能请您简短描述大马华裔整体的概况?

一般上,大家都认为1957年时期的华社力量比较强盛,而且许多人也从马华领袖陈修信能够担任财政部长的切入点来看待整个时势。可是1969年后,国会停止操作、新经济政策的制定普遍被认为是华人政治力量被削弱的开端;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力量,表面上看来都有江河日下之势。


不过,我不认为我们应该以这个层面来分类,事实上马来人与华人的权益向来都不平衡。过去所谓的圆桌会议中,大家平起平坐的说法其实不过是一种迷思(myth);大家都认为当时的情况比较好,而且也质疑马华在当时为何不争取更多权益,如语文、教育权益等等。


我们在看这问题之前要有一个前提:在一个国家生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答案就是成为该国的公民。以马来西亚来看,为华裔争取公民权是马华对华社很大的贡献;因为公民权意味着在政治、在经济力量上有存在既定的权利。公民权也意味着有了一个伸展的舞台,我们才能够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


若与西方社会的架构相比,弱势民族本是弱势群体,可是马来西亚的情况并非如此。虽然大马土著占有50%,是多数民族的代表,可是作为少数族群的华裔并非弱势的一群。1969年以前的马来西亚,考虑的是各族群的经济状况,这也是1969年爆发社会动乱的原因之一。因此,新经济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很多层面,制定者更在‘放任自由’与‘重组社会’两个经济模式中衡量,最后选择了‘重组社会’为新经济政策的主干,主要是以国民团结作为基础模式。


华社往往认为华裔错失了机会,没有争取更多权益。事实上,马来人将公民权给了非马来人,马来人则获得马来特权。从马来人的角度来看,公民权是直接性、一劳永逸的,可是马来人所获得的特权(经济、教育特权等)却未必有保障。


大马华社普遍认为华裔政治力量大不如前,对此说法您又有些什么看法呢?

由于政治力量是由数字来决定,因此大马华裔只能以定性(qualitative),而非定量(quantitative)的角度谈论政治力量。


另一方面,行政与政党(巫统)的密切结合,造成华社觉得华人的政治力量一直在倒退的假象。大多数的公务员是马来人,当许多政策在推行期间被乖离本意,而出现行政偏差时,华裔就会觉得执政的华裔政党在国阵政营没有势力;巫统的权力相对的却一直在膨胀。若华社认清这问题,或许就能了解华裔的政治力量并非想象中的大大被减弱,事实上华人的社团组织能力所发挥的政治影响力甚至比马来人还来得强。


若以心理学角度来探讨巫统大会频频出现的极端言论与举动,就会发现马来人一直都存有华人在威胁他们地位的心态。这些代表马来基层的领袖是在恐惧,因为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过去的时代,没有多大进步、变化。甚至一些巫统代表也坦白表示,过去的巫统等同于政府,现在情况则是政府就是政府。这样的隐忧也表明了马来政治力量并不是你我想象中的强盛。


行政与政党的密切关联导致马来人日渐依赖政府,新经济政策原先的目标是要培养中产阶级精英来协助马来社会,可是这个目标并不成功。所以,巫统捍卫马来人权益的负担在未来的日子不见得有所减轻。


相较于在野党,马华一直标榜在执政体制内‘捍卫与争取’,那么对于‘有人在朝好办事’的论点,您又有些什么看法呢?

‘有人在朝好办事’是肯定、绝对正确的事。当然,这一个说法并不局限在政党,同时也包括大财团,因为他们都在默默发挥各自的影响力。他们与巫统政治领袖关系良好,所以可以撇开政党的顾虑,直接说出问题的症结,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毕竟撇开政党之间存在的正式(formal)关系,非正式(informal)关系团体也有间接性的政治影响力。


反对党因为不在‘朝’,因此可以抬高自己以获取民心,而不必顾虑与执政党的关系,但是实质上反对党能够发挥的影响力却有所局限。


如果华裔执政党重演1969年的退出内阁动作,或许华裔就会真正感受何谓“有人在朝好办事”?因为在退出后,华裔就会发现争取任何权益的过程是何其的困难重重!华裔在国家内阁中若缺少了一个代表华人利益的政党,就失去了舞台,也无法扮演任何角色!


大马独立50年,依然走不出种族的框架,因此有人指出“摒弃种族政治,走向多元种族”路线。依您的意见,改变现有的政治模式,走向多元种族路线的可行性有多高?

国阵是多元的模式,它由国内各种族代表的政党组成。若要在一个政党体系中存在多元民族,目前的民政党、民主行动党并不成功,就连公正党也面对同样问题---同样是以马来人为主导的政党。


一个政党内的多元性其实是危险的,因为始终存在种族结构问题;所以领导人的角色就会引起争议,很多时候人数众多的马来人最后将成为领导者。所以,我们只能去淡化、而不是消除种族政治。


马来西亚可说是一个成功推行多元模式治国的国家,因为纵使是多元的国家,也需有一个主导思想才能执行运作。我们应该以‘异中求存’(unity in diversity)的态度来看待事情。人本身就是多元,就算是同化在同一个体系中,内部还是会产生自然分化,如种族分化或性格分化等。所以,我认为马来西亚的这种政治模式已相当成功。目前,重要的是不要让前人留下的共识(common sense)消失;既是别让各族群变得更加‘自我’化。


种族政治有一定的弱点,但是请别忘记它同时也存有最大功能:代表各族群的政党在内阁会议进行商讨、协商。换句话说,是将任何形式的‘即时炸弹’带进国阵会议里讨论,而不是将之散落在马来西亚各个角落。每一个代表都知道‘炸弹’的界限,所以用这个凝聚方式来解决问题,不失为一个解决方式。


相对于华基政党呼吁华裔选民“增加华裔在朝的力量”;反对党则倾向于“制衡国阵”,请您分析两者选择对华社带来的影响。

从执政党的角度来看,华裔代表不只面对人数问题,而是如何善用领导力量来协助民间,这包括发展与建设。马华目前要注意的是不要让理想主义(idealism)去干扰华人;若只有华社存有‘制衡国阵’,而马来人却没有同样的思维,那将对华社带来很糟糕的局面!


另一方面,由于反对党至今都无法成立一个统一联盟,人民因此不会对其有信心,而给予委托。反对党一直在强调制衡的重要性,但却忘了‘制衡’还有赖种族比例才能达到平衡的事实。


长远来看,为了人民的利益,国阵模式还是可行的治国模式。当然,马华还需谨慎处理候选人的素质问题,将真正为民服务及有战略管理思想的领导者作为党未来方向的依归,才能有所突破。


另外要强调的是多元政治是多方面的,并非只由两个政党来决定华社力量,其他的华团、乡团同样扮演展现华社力量的栋梁之一。


一直以来,华裔都重视经济发展,可现在我们都必须承认没有了政治力量,经济优势也许将不复见。但是要凝聚华社力量,并不容易;所以,您能否对‘凝聚华社,再创未来’提出一些建议呢?

我认为‘凝聚’这个说法或许比较不适合。马华应与华社保持良好的互动,其中的工作协调更是重要。当任何不利的课题产生时,华社可以与马华站在同一阵线,捍卫华裔权益。


无论各民族内部团结与否,都有其利与弊。华社不若马来社会般团结,就会存在无法共同捍卫族群利益的隐忧;马来人则因为过于团结,所以忘了拥有制衡政党腐败的权力。两者走向各自的极端,都非中庸的模式。


与友族相比,华社及马华一直处于‘忧患’状态,必须时时刻刻打起十二分精神面对任何的挑战。华社的未来究竟是黯淡还是光明,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种族政治,主要还是政府内的滥权贪污问题在作祟。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将滥权、贪污问题种族化,所以无法客观地从行政角度切入,做出适当的调整来面向未来。以目前情况来说,帮助友族不应该只是巫统的责任,因为巫统背负的民族负担有愈演愈重的趋势,华社的帮助或许就是让国家‘再创未来’的方法之一。

No comments: